顯示具有 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注意小節 「腸」保健康

文/丁彥伶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張世昌

台灣知名導演楊德昌去年突然驟逝,影藝圈許多人才知道他罹患結腸癌辭世,而歌手楊烈,則是在戲劇演出中找到影藝生涯第二春時,也意外爆出罹患大腸癌而開刀,大腸直腸癌已經連續多年佔上台灣人前五大致死癌症之列,而它的發生率也有愈來愈高的趨勢。除了癌變以外,許多腸道疾病更是擾人,我們每天都要吃、喝、拉、撒,腸道也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到底該如何保護我們的腸道,才不會辜負它的貢獻呢?

●預防大腸癌:所有的排便習慣改變都要警覺眾所皆知,高雄縣長楊秋興在多年前因大腸癌住院切除,至今他的健康狀況良好,原因不是他很幸運,而是他有接受定期的健康檢查,因此在早期時就發現大腸癌而及時治療,另一位台灣知名導演柯一正的大腸癌也順利開刀切除,據他表示,他其實全無症狀,也是因為進行健康檢查發現,但已經是第三期,所以趕快接受治療而保住一命。

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世昌表示,很多人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都會說:我從來沒有拉肚子、便秘、血便或是腸絞痛等徵狀,怎麼可能會得大腸癌?

其實我們的大腸直腸大約一百二十公分左右,右側大腸、左側大腸及直腸若發生病變,其症狀不一定相同,而有些甚至完全沒有症狀,所以不能單從是否曾經腹瀉、便秘或是有沒有疼痛感來做判斷,只要是排便有任何的改變;不管是糞便形狀、粗細及顏色改變,或是原來常便秘卻變得常拉水瀉等等,就要提高警覺,如果加上有大腸癌家族史,一般建議四十歲以上就應該進行大腸鏡檢查,確保大腸沒有病變。

● 不同腸道的病變有不同症狀

為什麼有些人的大腸病變有感覺,有些人卻毫無知覺?我們的小腸約有六.五公尺,而大腸則有一.二公尺,食物從胃消化後,到小腸進行吸收,剩下的稀糊狀食渣要到大腸把水份吸收後再排出,而這些食渣首先進入的是右側大腸,張世昌表示,右側的大腸口徑比較粗,而且剛進到大腸的食渣較為液態狀,如果右側大腸發生病變,較少發現阻塞的症狀,除非是病變已經很大了,而較常以貧血來表現症狀。

至於左側的大腸則包括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的部位,在這段大腸中,因為食渣已經經過大腸的吸水而漸漸固態化,在這部位的腸道比較細,而糞便也已經成形,所以在這段的大腸病變比較會有阻塞、便秘症狀。

而到了接近肛門的直腸如果發生病變,引起的症狀也不一樣,通常這裡的病變會有「裡急後重」的情況,也就是老覺得大便解不乾淨想上廁所,蹲了廁所卻解不出來,有時也會因為接近肛門的病變,常會有解血便的情況發生,而被誤認為痔瘡出血。

所幸比較沒有症狀的右側大腸發生病變的機率,相對於會引起症狀的左側大腸來得低,約有七成五以上的大腸癌發生在左側,但民眾對任何排便的改變都要提高警覺。

●從便便看健康也因此,便便和大腸的健康息息相關,俗話說「千金難買回頭看」,雖然原意是用在提醒人要鑑往知來,不過用在觀察自己的便便來說,也一樣深具意義,一般人都不好意思在重視的人還在的時候去上大號,認為排便這種帶著臭味的「骯髒事」會丟人現眼,如果迫不得已不是在家上了大號,就會迫不及待地邊「撇」邊沖水,喪失了自我觀察便便知健康的機會。

便便真的能看出健康?

不要懷疑,觀察便便的形狀和顏色,在小兒科就是很重要的根據,許多腸道閉鎖的小朋友病症會被發現,都是因為便便的顏色太白了,因此小兒科還有建立便便色卡,提供媽媽們為寶貝們的健康把關。

便便的組成 我們的便便組成,有四分之三是水分,另外的四分之一固體狀物裡面,有三分之一是由沒有消化的粗食物殘留物和膽紅素的色素粒,以及大腸壁脫落的上皮細胞等等,還有三成是腸道死掉的細菌,以及一至二成的脂肪,和一到二成的無機物,以及少量的蛋白質。由於糞便除了是我們吃進的食物殘渣外,還混合了從食道、胃、小腸到大腸等各消化道分泌出來的消化液及分泌物混合,因此從便便中夾帶的附加物檢查中,就可以分析出消化道的那些部位可能產生病便,因此每年進行便便的檢查相當重要。

便便的顏色  

食物的消化過程除了由腸道進行外,半消化的食物進到小腸時,還需要有胰臟分泌消化液膽汁等做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後續消化動作,同時,脾臟也會參與食物的消化,以維持人體血液的平衡,所以我們的便便中還含有膽紅素、糞膽素和尿膽素的顏色,因此,張世昌說,正常的糞便顏色應帶有金黃色到淡褐色,如果便便的顏色太深或太淡,都可能代表身體健康出了狀況。

便便呈灰白色

  如果是嬰兒,醫師會說這是膽道閉鎖,但能夠長大成人的我們當然不可能是膽道閉鎖的問題,但因為灰白便表示是因為膽汁沒有進到消化道裡來輔助消化食物,所以膽汁中的膽紅素就無法使便便呈現健康的金黃色,因此很可能是因為發生膽道結石,或是膽道有腫瘤等原因,造成膽阻塞,要趕緊就醫。 

膽管阻塞通常會有腸胃不適症狀,如果沒有不適症狀,只有偶爾便灰白便,那就要自我檢測是不是肉食主義者,由於食物中脂肪含量太高,胰臟無法及時負荷消化作用,應該要減少肉類,增加蔬果攝取。

便便浮油 

便便上面浮著一層油,首先要了解是否正在治療肥胖,減肥藥中的羅氏鮮會讓食物中三分之一的油脂不被吸收而排洩出來,或者是飲食中吃了有油魚等人體無法吸收的蠟質脂肪,也有人可能是前一天吃了太多麻辣鍋中的辣油,因為腸胃不適來不及消化就腹瀉,可能會夾雜在便便中解出來。如果都沒有這些問題,就要注意可能是胰臟有問題,以致分泌的脂肪消化酵素不足,食物中的脂肪消化不完全。

深黑色便  

解出深黑色便時,也要先檢討一下食物中是否吃進太多深色食物;例如海帶芽、豬血、鴨血,通常吃海帶芽時會沒有仔細咀嚼,由於它帶有膠質纖維,很容易沒有消化完全就快速通過腸道,而豬血、鴨血也很容易使糞便顏色加深,而現在的糞便檢測利用免疫法可以只對人血發生感應,就可以避免將豬血、鴨血便,誤做血便了。如果都沒有這些問題,深色黑便通常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最好留意是否有腸胃潰瘍問題。

大便潛血  

如果便便的顏色呈暗褐色,可能是大腸病變的現象,但是多半的大腸癌血便,通常肉眼不一定看的出來,而是有陽性潛血反應,因此成年人最好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檢測。

紅色血便  

大部份的紅色血便是因為痔瘡或是肛裂,因為傷處愈接近肛門口,滲加便便上的血才沒有被快速氧化成暗紅色,不過也有部份靠近肛門口的直腸癌,也會因為排便時出血,因此也不能大意。

黏液便  

如果便便上帶有黏黏如鼻涕的附加物,這表示大腸黏膜被破壞而脫落,要小心可能是大腸炎,有些可能是免疫問題引起,若帶有血絲,要慎防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引起,嚴重可能腸穿孔。

水樣便  

水樣便通常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像輪狀病毒等引起的感染等。浮便 如果不是因為吃很多纖維,就要小心可能是因為膽汁的消化不佳,造成糞便輕、浮,造成浮便。

大便惡臭  

排便很臭一般是因為食物中含有太多蛋白質的含氮食物,加上腸道細菌分解,自然會產生如屁味般硫化物及甲烷的惡臭,但如果便便中夾雜著腥臭味及水黏狀,若非前一天吃太多海菜類食物,就要留意食物中毒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寄生蟲感染。顆粒便 如果解便時是顆粒狀,一來可能是便秘,或水分攝取得不夠,如果伴隨著腹痛、發燒或偶爾腹瀉,則要留意可能是大腸憩室炎。皮膚病變少數大腸癌會併發皮膚症狀,最常見的是嘴唇上有很多咖啡色斑點,這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主要症狀是黏膜易生息肉,不只是大腸,上消化道也可能發生,若家族曾有人患有大腸癌或胃癌,自己又合併有血便,就應該趕快進行內視鏡檢查。另外像科隆氏症引起的潰瘍性結腸炎除了引起血便、慢性腹瀉外,也可能出現皮膚病變杵狀指和關節炎

●腸道保健康 

腸道為什麼會出問題?絕大部份是因為生活上的問題,以大腸癌來說,世界各國的研究發現,大腸癌的發生和人種的關係不大,通常是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引起;以華人來說,移民到美國的華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就比台灣或香港的人高出四倍,不只是愛吃紅肉或燒烤類食物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嗜吃澱粉及高糖精緻食物的危險,也比一般人高出四0%到七0%。

護腸第一招:高纖低脂 張世昌表示,保護腸道沒有撇步,高纖低脂是基本功,因為研究已經知道高油脂的食物和大腸癌息息相關,減少脂肪的攝取就是護腸最簡單可以遵守的。而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讓排便更順暢,也減少帶著廢物的便便在身體停留的時間。張世昌說,現在大家都在搶購可以幫助腸道清潔的「益生菌保健食品」,其實要增加腸道有益細菌,只要多吃蔬菜水果,加上一天一到兩杯的優酪乳,就能有效提高可以幫腸道分解廢物的益生菌繁殖。一般建議民眾一天要吃二十五到三十克的纖維量才夠,但台灣民眾每天吃的纖維量平均只有十到十五克,因此並不夠。通常如果遇到有排便不順的患者,張世昌說,他通常會建議患者先多吃一盤青菜,以空心菜來說,一盤空心菜約含有七克纖維素,只要再補充足夠的水份,排便問題,和腸道好菌培養的問題,就可能會獲得改善了。

護腸第二招:補充足量維他命 多吃蔬菜不但可以增加纖維素幫助排便,蔬果中含的抗氧化物和微生素、微量元素等等,都可以幫助去除腸道有害物,維持腸道健康。鈣和硒 張世昌表示,有研究發現,鈣和硒有助於減少大腸息肉的發生,可能是因為鈣可以結合膽酸及脂肪,避免刺激大腸黏膜,如有過大腸直腸息肉患者,可以每天補充鈣質和硒,有助於減少息肉的再生率。維他命 研究也發現,維他命D、E、葉酸等維他命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而ω3脂肪酸等,也可以減少大腸息肉的發生。藥物服用 也有研究顯示阿司匹靈對減少大腸息肉的發生有幫助,但因為阿司匹靈具有抗血液凝結作用,服用前一定要先請教醫師。

護腸第三招:運動  現代人生活行動方式,大部份都是靜態的,交通和生活的便捷,讓人運動的機會減少,很多人吃完飯就坐著工作、休息,如果飲食缺少纖維,腸胃蠕動不佳,少了運動輔助,腸胃蠕動更不好。張世昌建議民眾多走動,容易便秘的人多做仰臥起坐可以幫助腸道蠕動。而最新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每星期只要步行兩小時,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可以降低三成,能幫助排便、減肥又能防癌,何樂而不為?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上班族飲食十大奪命惡習

上班族飲食十大奪命惡習

  經常聽周圍的人說起:「怎麼辦呀,又查出來血脂異常了」,「某某血壓偏高呀」,「最近又胖了怎麼辦,上次體檢已經有脂肪肝了!這些問題也許在你身上也發生過。其實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源就是「吃」,下面小編給您羅列一下有關「吃」的十大健康殺手:

  奪命惡習1:進食速度過快
  奪命理由: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肥胖。很多辦公室一族的午餐,都是在非常匆忙的狀態下吃完的。進食速度過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不利於口中食物和唾液澱粉的初步消化,加重腸胃負擔﹔咀嚼時間過短,迷走神經仍在過度興奮之中,長此以往,容易因食慾亢進而肥胖。


  見招拆招:盡可能讓牙齒和舌頭動得慢一點,如果真的時間很緊張,那就犧牲一點打牌或者打瞌睡的工夫。

  奪命惡習2:不吃早餐
  奪命理由:嚴重傷胃,使你無法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且還容易「顯老」。德國埃朗根大學研究人員在對7000個男女對象的長期跟蹤後發現,習慣不吃早餐的人佔到了40%,而他們的壽命比其餘60%的人平均縮短了2.5歲。而另一所大學在一次對8090歲老年人的研究中發現,他們長壽的共同點之一是:每天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見招拆招:早餐食物盡量做到可口、開胃﹔有足夠的數量和較好的質量﹔體積小,熱能高﹔制備省時省力。


  我們知道,不同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所引起的血糖反應也不相同。在正常情況下干稀混合食物可以在胃中停留45個小時,而流質食物由於體積大,剛吃完感覺很飽,但在胃中停留時間很短,其中營養成分來不及充分消化即被排出,上升的血糖水平也很快就低落下來,不能持久。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一定要注意干稀搭配,葷素兼備。

  奪命惡習3:晚餐太豐盛
  奪命理由:傍晚時血液中胰島素含量為一天中的高峰,胰島素可使血糖轉化成脂肪被凝結在血管壁上和腹壁上,晚餐吃得太豐盛,久而久之,人便肥胖起來。同時,持續時間通常較長的豐盛晚餐,還會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物鐘,容易使人患上失眠。


  對於上班族來說,晚餐幾乎成了一天的正餐。早餐要看「表」,午餐要看「活」,隻有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放鬆下來穩坐在餐桌前,美美地大吃一頓。


  見招拆招:第一,晚餐要早吃。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結石病的發病率。第二,晚餐要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主,尤其應多攝入一些新鮮蔬菜,盡量減少過多的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攝入。第三,晚餐要少量。一般要求晚餐所供給的熱量以不超過全日膳食總熱量的30%。

  奪命惡習4:嗜飲咖啡
  奪命理由:1.受孕率就有可能下降50%2.容易患心臟病。咖啡中含有高濃度的咖啡因,可使心臟功能發生改變並可使血管中的膽固醇增高﹔3.降低工作效率。


  美國醫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每天喝5杯或更多咖啡,其患心臟病的幾率比不喝者高兩倍,且嗜咖啡年限越長,飲量越多,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越大。通過對8584569歲首次患心肌梗死的人和同樣人數從未患過心肌梗死的人的調查証明,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者患病的危險增加了70%。

  見招拆招:少喝。

  奪命惡習5:過量攝入酒類飲料

  奪命理由:大量或經常飲酒,會使肝臟發生酒精中毒而致發炎、腫大,影響生殖、泌尿系統。


  見招拆招:要喝就得先學會怎麼喝——
  最佳品種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從健康角度看,當以果酒之一的紅葡萄酒為優。法國人少患心臟病即得益於此。據研究人員介紹,常飲紅葡萄酒患心臟病的幾率會降低一半。


  最佳時間每天下午兩點以後飲酒較安全。因為上午幾個小時,胃中分解酒精的霉-酒精脫氫霉濃度低 ,飲用等量的酒,較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升高。 對肝、腦等器官造成較大傷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緒激動時也不宜飲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害。


  最佳飲量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允許攝入的酒精量應限制在60以下。低於60公斤體重者應相應減少,最好掌握在45左右。換算成各種成品酒應為:60度白酒50、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紅葡萄酒雖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飲用過量,以每天23杯為佳。


  最佳佐菜從酒精的代謝規律看,當推高蛋白和含維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鮮蔬菜、鮮魚、瘦肉、豆類、蛋類等。注意,切忌用鹹魚、香腸、臘肉下酒,因為此類熏臘食品含有大量色素與亞硝胺,與酒精發生反應,不僅傷肝,而且損害口腔與食道黏膜,甚至誘發癌症。

  奪命惡習6:餐後吸煙
  奪命理由:使煙中的有害物質更易進入人體。飯後吸一支煙,中毒量大於平時吸十支煙的總和。因為人在吃飯以後,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這時人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最佳狀態」,煙中的有毒物質比平時更容易進入人體,從而更加重了對人體健康的損害程度。

  見招拆招:全面禁煙。

  奪命惡習7:保溫杯泡茶
  奪命理由:破壞維生素,大量滲出鞣酸和茶鹼。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茶鹼、茶香油和多種維生素,用80左右的水沖泡比較適宜,如果用保溫杯長時間把茶葉浸泡在高溫的水中,就如同用微水煎煮一樣,會使茶葉中的維生素全遭破壞,茶香油大量揮發,鞣酸、茶鹼大量滲出。這樣不僅降低了茶葉的營養價值,減少了茶香,還使有害物質增多。

  見招拆招:換杯子茶葉不要浸泡過久。

  奪命惡習8:宴席不離生食
  奪命理由:導致各種寄生蟲病。三文魚、象拔蚌、鱸魚、烏魚、生魚片、蛇、龜、蟹等辦公室一族商務宴請時的首選食物中,存在寄生蟲和致病菌的幾率很高,再加上廚師們為了追求味道的鮮美,烹調往往不夠充分,很容易讓你在大快朵頤之時,病從口入。


  見招拆招:生菜、生汁中的活性物質與人體接近,可使白血球處於正常狀態,還能使因吃熟食而損傷的免疫機能得以恢復。考慮到這些好處,先練好你的腸胃吧。畢竟,吃生食也有吃生食的講究——
  1.每天飲用新鮮蔬菜汁和果汁。2.將新鮮蔬菜涼拌,可酌量加醋,少放鹽。3.人是依靠吃熟食生活而維持生命活動的,先吃水果等生食,然後再吃熟食,不會出現白血球增高的現象。4.不吃加工食品,如罐頭以及添加了防腐劑、色素、化工原料等加工劑的食品。

  奪命惡習9:水果當主食
  奪命理由:造成人體缺乏蛋白質等物質,營養失衡,甚至引發疾病。
  很多辦公室一族由於長期靜坐的工作方式而造成的消化不暢、血脂增高、血管硬化等疾病,確實需要水果中的營養物質來化解。但是,水果不能當主食。因為水果中雖然含多種維生素和糖分,卻缺少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和某些微量元素。


  見招拆招:先上網看看你的體質適合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奪命惡習10:飲水不足
  奪命理由:導致腦老化﹔誘發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響腎臟代謝功能。辦公室一族在工作中,由於工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很容易忘記喝水,造成體內水分補給不足。體內水分減少,血液濃縮及黏稠度增大,容易導致血栓形成,誘發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還會影響腎臟代謝的功能。


  見招拆招:多喝水,勤上洗手間﹔但要注意,對於部分大腸代謝功能差的朋友,最好在感到口渴的時候再去喝水,以免造成體內水代謝進一步紊亂。

  來源:都市快報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頭暈暈、臉發白 我貧血了嗎?

貧血不是女性專利,找出致病主因對症下藥,就能遠離天旋地轉的困擾!

文/洪瑤 本文諮詢/李鴻科(哈佛健診專業預防醫學中心家醫科醫師)

一般人將貧血與女性畫上等號,其實男性也有可能出現貧血問題,主要原因與飲食、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有關,想要遠離貧血困擾,確定病因、對症下藥,並且導正生活飲食、習慣,就能拒絕貧血之路。

對於貧血你了解多少?先來個簡單的貧血IQ檢測吧!

1.貧血的人都是女性?

╳貧血的主因包括飲食中缺乏營養素(鐵、葉酸、維生素B12)、遺傳、化學治療、經血過多等問題,因此貧血並非只有女性才會發生,而確定是否貧血的最好方法就是進行抽血檢驗。

2.貧血是老年人的專利?

╳貧血也可能發生在營養不均衡孩童的身上,因此必須從小注意飲食均衡,減少高熱量、速食的攝取量,多吃綠色蔬菜、榖類等食物。

3.貧血就是缺鐵,補充鐵質就好?

╳貧血的種類不少,缺乏鐵質只是其中一種,若一味補充鐵劑,反而容易使身體攝取過多鐵質,可能傷害肝、心臟功能,因此需依照醫師指示攝取適當份量。

4.頭暈、皮膚蒼白就是貧血?

╳貧血需依據血液等檢查才能確定,除了頭暈、皮膚蒼白等,貧血者也可能出現耳鳴、疲倦、嗜睡、體力衰退、呼吸急促、心悸等,而不同貧血類型也有其他不同的獨特症狀。

抓住重點 遠離貧血

常見的貧血種類包括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與再生不良性貧血,其中缺鐵性貧血與惡性貧血與飲食中缺乏鐵質、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素有關,若確定為此種貧血,則需注意攝取適當的營養素,即可改善貧血症狀。

另外地中海貧血則屬於遺傳性貧血,若父母皆為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孩子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罹患此類型貧血,透過婚前健康檢查事先獲知則有可能避免;而再生不良性貧血最容易發生在進行化療、放射線治療的患者身上,若情況嚴重,可與醫師溝通減少藥物量,或可減輕症狀。

結語:

常見的貧血問題與飲食息息相關,因此生活中保持均衡飲食十分重要,其中攝取葉酸、維他命B12、鐵質等營養素對於貧血的預防最有效果,另外,進食前需避免咖啡、茶等,以免影響鐵質的吸收,最重要的是,千萬避免自行診斷貧血與否,甚至盲目購買或補充鐵質等營養素,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常常頭暈目眩怎麼辦?

常常頭暈目眩怎麼辦?

除了平日的預防,正確看對科告知症狀,有助你徹底遠離暈眩。

文/宋依玲 本文諮詢/趙品植(哈佛健診專業預防醫學中心 耳鼻喉科醫師)

「我的頭好暈啊!」你是否常常會忽然頭暈目眩呢?雖然症狀只是一下子,但發生時卻讓人很驚慌。而估計目前台灣約兩百萬人有眩暈的問題,大概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其中又以老人和女性居多。在本期將告訴大家如何遠離惱人的暈眩。

為什麼會暈眩?

暈眩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疾病,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兩個較常見的原因:

原因1.維持平衡的內耳產生問題
內耳維持垂直或水平方向的平衡,所以較嚴重的眩暈多半是內耳問題而起。也分為中樞性眩暈及周邊性眩暈,區別方式在於前者會讓人感到漂浮不定,而且多與中樞神經失調有關;後者則是讓人感覺在旋轉,並常伴隨有噁心及嘔吐的症狀,而這種眩暈也經常是中風的前兆

原因2.姿勢改變產生暈眩
平時沒有暈眩,但當頭擺在某個角度時,就會發生眩暈,通常是與身體位置的改變引起半規管內耳石位置移動有關;此時,只要把頭慢慢擺回原來的位置,眩暈便會消失。如果有血管痙攣的暈眩會出現耳鳴及耳聾症狀,可能數小時之後,聽力才會慢慢地改善。但必須立刻諮詢耳鼻喉科醫師作聽力評估,此病症常見於頭部外傷、慢性中耳炎或長期高血壓和糖尿病等血液循環不良者

預防暈眩5方式

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憂鬱、焦慮、太累等因素可能造成頭暈,而日常生活有以下方式可預防暈眩的產生:

方式1.避免容易引發暈眩的食物,巧克力、紅酒、香腸、培根等。
方式2.一週三次規律的運動,一次三十分鐘,如游泳、慢跑、體操。
方式3.多攝取維他命B、C、E及鈣質,可預防暈眩發生。
方式4.避免容易誘發頭暈的姿勢快速改變,包括起床、床上翻身、身體前彎、頭往後仰及突然轉頭。
方式5.頭暈時,儘可能躺著休息,下床前以漸進式下床,先坐於床沿等不暈再走動。


結論
如果頭暈目眩一直持續或間歇性出現,影響生活,建議可先至耳鼻喉科、家醫科或神經內科檢查。並依照醫師只是按時服藥,假以時日就能遠離惱人的暈眩。

暈眩就醫怎麼說?

1.發作的時間、持續多久、好發狀況:如特定姿勢、撞擊、壓力大等。
2.眩暈時的情形:是天旋地轉,還是往下掉的感覺。
3.伴隨症狀:如噁心、嘔吐、聽障、耳鳴、頭痛。
4.病史、服藥種類: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5.職業類別或是身處環境:如長期身處噪音大、有機溶劑濃度高的地方。